大型特殊钢构件课题组

孙明月   
联系方式:024-83978839  mysun@imr.ac.cn

学历及主要工作经历

教育经历

1999年9月~2003年7月,重庆大学,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,学士

2003年9月~2009年5月,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,材料加工工程专业,博士

工作经历

2009年7月~2011年9月,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,材料加工模拟研究部,助理研究员,党支部书记

2011年10月~2014年09月,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,材料加工模拟研究部,副研究员,部主任助理,党支部书记

2014年10月~至今,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,材料加工模拟研究部,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 

工作后一直从事特殊钢与大锻件先进热加工技术研究。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支撑企业开发出重达426吨、长达25米的90机系列船用曲轴,以及直径5米,重200吨的核电压力容器,成功实现国产化,解决了若干重大装备材料与制造的“卡脖子”问题。在研究部领导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,近年来发明了金属构筑成形技术,在香山科学会议上被院士专家评价为变革性创新,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组织了四代核电机组用直径15级、重150吨无焊缝奥氏体不锈钢环形锻件的研制,创世界之最,获央视新闻、人民日报、科技日报报道,成果入选共和国70周年发展成就巡礼、中科院建院70周年成果展。 


主要荣誉 

入选亚太材料科学院(APAM)Associate academician、辽宁省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百层次人才、山东省“泰山产业领军人才”,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委会常务理事、中国塑性工程学会大锻件学委会委员、中国科协航空发动机产学研联合体副秘书长。当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、国家核电重大专项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、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等各类课题20余项,发表论文52篇,获授权发明专利43项,牵头起草标准12项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、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、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、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、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、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、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、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等学术荣誉。 


主要研究方向

(1)金属构筑成形技术

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,基于新型增材制造理念,突破传统材料制备“以大制大”思想局限,开发金属构筑成形技术,开展相关计算、实验与工程化研究。表征不同金属材料的表面氧化物结构,研究大变形条件下界面处氧化物物理破碎行为,以及氧化物在高温高真空下失稳分解行为,揭示界面区域的晶体学演化和组织均匀化规律。开发重大装备核心大构件构筑成形技术,解决大锻件和特殊钢的宏观偏析和均质化难题。

(2)特殊钢铸锻一体化技术

在国家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的支持下,利用铸锭凝固过程中表层处于固态而芯部仍处于两相区的自然条件,通过大应变破碎树枝晶获得球状晶,利用芯部半固态材料的触变特性实现孔洞补缩并减少偏析。探索金属在超高温形变过程中的溶质传输、缺陷和组织演化行为,揭示高压下强制补缩、偏析减轻和组织细化机制,拓展金属在固液两相区与固相区协同大变形的新学科方向,开发短流程铸锻一体化成形技术并在企业应用。

(3)大锻件先进控形控性技术

在国家核电重大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,面向能源电力、海洋工程、国防军工领域的需求,开展大锻件多步骤、全流程模拟仿真计算,开发复杂型面锻件的近终形成形技术,提高材料利用率和产品合格率;开展热加工过程材料的组织演化研究,通过协同控制变形温度、变形速率、变形量等关键参数,优化锻件组织,提升综合力学性能。


 


其他成员
傅排先(PI)(研究员)
徐斌(研究员)
马晓平(副研究员)
封少波(高级工程师)
刘航航(副研究员)
张洪林(副研究员)

先进钢铁材料研究部 Copyright© 2017 辽ICP备05005387号-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