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历及主要工作经历
教育经历
2004年9月~2010年5月,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,材料加工,博士
工作经历
2010年7月~2020年11月,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,材料加工模拟研究部,任助理研究员、副研究员
2020年12月~至今,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,研究员
研究领域
主要研究方向为稀土特殊钢研究与应用,即深入研究稀土元素在特殊钢中的作用机理,并且系统开发钢中稀土应用技术及装备,从而实现稀土特殊钢品种开发及产业化。负责国家自然基金、省部委项目、企业合作项目30余项。发表论文20余篇、起草国家或行业标准3项、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。
材料研究方面,为了解决超高温条件下,现有耐热钢传统高Cr-高Ni选材“合金成本高、使用寿命短”的工程实际问题,经过大量研究发现,与“高温强度主要决定耐热部件使用寿命”的已有认识不同,在超高温条件下,沿晶内氧化是高温耐热部件失效的主要因素。基于这一新认识,创新地提出了“晶界析出抑制晶间内氧化、稀土固溶稳定高温组织”的“C+N+RE共合金化”设计思想,开发出稀土元素与微量元素为主导的超高温稀土耐热钢合金体系(CNRER),在大幅提升高温性能的同时,显著降低了合金成本。目前,该合金体系,已经作为航空叶片致密化、核聚变铍材烧结等领域用热等静压设备的定型选材,并且推广至辐射管、炉底辊、篦板、料框等冶金机械、石油化工、能源环保等领域的耐热部件,取得了良好的工程应用效果。此外,通过δ相与碳化物等关键相的控制,解决了超(超)临界用9~12%Cr马氏体耐热钢晶粒粗大、韧性偏低、高温强度不足、开裂报废的问题,开发了超(超)临界汽轮机组用大型铸锻件制备技术;借助综合控制碳含量、连续冷却速度和初始晶粒尺寸,延缓脆性相析出,形成了σ相致脆开裂控制技术,实现了双相不锈钢核电厚大铸件的国产化;
技术开发方面,为了解决高温钢液在大气浇注过程中,二次氧化严重,造成RE、B、Al、Ti等活性组元烧损,从而影响钢水微合金化效果和纯净度控制的行业共性技术问题,开发了“局部正压、气密保护”控氧浇注技术。并且,借助钢包水口、保护罩、中注管等工装与工位的合理设计与匹配,成功研制出全国首台套全气密保护、控氧自动化浇钢系统,实现了高温钢液浇注过程的“远程遥控、气密保护、实时监测、自动控制”,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危险系数、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及其稳定性。以此为核心,与西王特钢紧密合作,建成了全国首条“高端装备用特殊钢清洁智能制备示范线”,实现了高品质特殊钢“安全、稳定、高效”生产。基于该范线,通过全流程控纯,突破了钢中稀土工业化应用面临的“生产不顺行、质量不稳定”技术瓶颈,形成了稀土特殊钢成套制备技术。上述工作已经作为案例,被写入山东省政府与中科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和《山东省“十三五”科技创新规划》。
获奖及荣誉
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、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、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、国际不锈钢百年庆典含铌不锈钢突出贡献奖章、沈阳材料科学国家(联合)实验室青年创新奖、中科院青年促进会交叉学科奖,中国中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、第八届中国江苏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等奖项。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——“大型铸锻件模拟仿真与工程应用创新团队”核心成员、中国科学院第七届青年创新促进会成员、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、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电渣技术委员会第三届委员、全国阀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五届委员、全国铸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铸钢技术分会委员、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分会第八届委员。
代表论著
先进钢铁材料研究部 Copyright© 2017 辽ICP备05005387号-9